臥佛寺位于云南保山城以北16公里的云巖山麓,寺內因擁有全國最大的巨型臥佛而聞名中外,臥佛長6米,重達10噸,據(jù)稱是中國最大的玉佛,始建于唐開元四年(公元716年)。深山藏古寺,云巖山不是很深,距離保山市不過十六七公里,卻古木參天,濃蔭匝地,“藏”了這座國內外都有名的千年古剎:臥佛寺。在保山乃至云南的叢林之中,臥佛寺均稱得上“資深長老”。它的修建年代,過去一般認為是在大唐開元四年(716),而今又有地方史研究者從《永昌府志》里找出四個字:“建于漢室”。這就將“寺齡”至少前推了500余年。
相傳,以前這里曾有一個石洞直通怒江,由于巨石堵塞,使得江水不能流入。一次,江水沖開巨石洶涌而至,保山壩頓成澤國,一名勇敢的傣族青年見狀,用身體堵住洞口,黎民百姓才幸免于難。后來,人們?yōu)榱思o念他,就將洞中巨石雕琢成佛像,這便是現(xiàn)在的巨型臥佛。臥佛寺于每年春節(jié)前后,尤其是正月初八,游客云集于此,非常熱鬧。
寺內主要建筑依山就洞而筑,有前后兩院,以后院的正殿為主。此殿原來一石洞,深數(shù)十丈,廣闊數(shù)丈;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《游記》中,曾詳細記載了他持炬探訪此洞的情況∶(蓋一洞而分內外兩重,又分上下二重,始覺其奇也。)此洞是(內外兩重)中的外洞。洞中鍾乳倒懸,石紋盤結,百怪千奇;最引人注目的是洞中石佛,就天然巨石鑿成,橫臥巖下;佛身長三丈,通體飾金,華麗輝煌,側身睡在一個高四尺的平臺上,面東背西,頭南而足北,一手微曲托頭,一手平伸置于腿上,兩足自膝下隱入暗洞之中。佛像端莊而安祥,兩眼微閉,其造型之精,佛體之大,均甲滇省。東側洞口,有李根源題(唐開元四年建)字樣。當年,主持僧廣為勸募,延請工匠三人,精心制作,七年乃)。相傳,此臥佛系紀念一傣族貨郎,他常來此地賣貨。洞底有一條暗河,洞中流有一股清泉,供人欽用。一天,貨郎賣貨經過此地,突見河水從洞中急涌而出,眼看山下萬頃良田將被淹沒,貨郎心急如焚,他急中生智,毅然橫躺在洞口,擋住河水,使這一帶的民眾免除了水患。人們感激他,故修此“云巖臥佛”。自此,每年春節(jié)前后,中、緬、泰的傣族民眾相攜來此供奉朝佛者,絡繹不絕。本地居民則把正月初八定為廟會。
游山拜佛,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門之外的那泓碧池。水清如鏡,纖塵不染,四周綠柳如煙,柔枝拂于水面。凝眸淺底,游魚碎石歷歷可數(shù),心,也在不知不覺中像被“過濾”了似的,頓生平和清涼之意。踱入山門,院分兩進,兩廂或為僧舍、為茶室,陳設簡樸而整潔,可供游客小憩。院內花木葳蕤,四時不謝,香氣宜人!
穿過前院,仰首西望,就可以見到祥云瑞木掩映著的巖石之下,有一座氣勢恢弘的大殿,匾上書寫著“云巖臥佛”四個描金大字。大殿可不是尋常的殿,是一個天然的石洞,洞中石紋盤結,鐘乳懸突,布局巧妙,洞殿渾然一體,堪稱“天人合一”的構造。佛也不是尋常的佛,是用玉石雕琢而成的玉佛,身長約6米,體重大于9噸,面東背西,側臥于壁面石臺之上。造型端莊而不失靈動,儀態(tài)安詳而不失飄逸。云巖古佛,原來是一千二百八十多年前由住持僧些島延請巧匠三人,花了七年的時間,就著洞中石壁下的一塊巨石精心雕琢而成。佛身長三丈,通體飾金,頭北足南,一手曲枕耳側,一手平伸近膝,雙目微閉,酣然而臥,神情莊嚴而安詳。臥佛寺依山傍巖,洞口倚懸崖豎石柱,架石梁,壘石墻,搭石椽,并利用自然延伸的巖石雕鑿成斗拱式,上繪彩色圖案,艷而不俗,洞殿相接之處,為藤蘿全掩,遠看起來,與山石儼然一體,郡守王坤曾題石聯(lián)于殿前:千巖競秀,一竅通靈。徐霞客到此游歷考察后,對殿宇建筑結構,給予極高的評價∶“洞與鞏連為一宮,鞏高而洞低,鞏不掩洞,則此中之奇也。
寺前明一清池,池廣約一畝,深約三尺;池邊垂柳依依,青翠欲滴。池水清澄如鏡,水自寺下的石罅中涌出,池中游魚細石,直視無礙。池中有亭,為兩層六角水榭,名曰∶禺山閣。
云巖臥佛是保山勝跡之一,游人四時不絕,一九四九年后,人民政府曾撥??钚奕?,使殿宇、廊廡、僧舍、山門等煥然一新。寺中石碑曾有“每歲春,郡人來此焚香游覽者,車馬駢闐,肩相摩而踵相接也”的字句,記載著這里的廟會盛況。一九六一年緬甸前總理吳努偕夫人曾專程取道保山,于四月六日身著黃綾袈裟,前往參拜,并樂捐功德。文化大革命中,臥佛寺遭到破壞,一九八六年政府撥出專款進行修復。一九八八年底,由緬甸華裔佛教弟子聯(lián)合贈送一尊身長一。八丈,重達九。六噸,神態(tài)仿原臥佛的白玉佛雕像,從緬甸接到寺內供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