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山禪院位于香港新界屯門區(qū)西青山山腰,始建于東晉未年,距今1500多年。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,青山禪院位列香港三座古剎之首。也是新界最著名的千年古剎。青山禪院有過很多名字,如普渡寺、斗姆寺、杯渡寺、杯渡庵、青云觀等。
最初的青山禪院,紙是一座巖及一間茅屋而已。青山禪院內(nèi),有一個「杯渡巖」,是一個大山巖,巖內(nèi)有一平石,是杯渡禪師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,巖上的平石已建成一座小廟,廟額書「杯渡禪師」四字,這就是最初的杯渡廟。小廟旁邊,尚有一座九百年前的杯渡大石像。據(jù)說是由杯渡禪師徒弟所建,并搭茅屋于巖前,作為寺門。到了唐末,廣東一小國稱南漢。當時南漢帝于大寶十一年(969)封青山為瑞應山,并命人雕塑杯渡禪師的神像,在山上供奉,開始建一間杯渡寺,這是青山禪院前身。
禪院曾多次重建。1821年,道教徒接管禪院,加以擴建并以其教徽作裝飾。后來佛教徒于1921年重新接管并重建禪院,即現(xiàn)時的禪院。禪院主殿大雄寶殿,殿內(nèi)主壇上供奉三尊佛: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及藥師佛,已有一百多年歷史。大雄寶殿屋頂上有二龍爭珠、鯉魚戲水的雕塑。青山禪院藏于高山叢林中,位處偏僻的地方,不像其他禪院般熱鬧,顯得格外清靜,但亦因此與別不同。
青山禪院建筑簡樸典雅。進入寺門,上為佛堂,右為地藏菩薩殿,左為韋陀殿。韋陀殿的背后有大佛像。再朝上走,就登上了大雄寶殿,殿內(nèi)供奉三世佛像。殿左側(cè)為諸天寶殿,右側(cè)為青云觀,供奉觀音菩薩像。觀后有古鐘一口,上書”青云觀,道光二十二年制”的字樣。沿路向西而行,有平房十余間,此為知客堂和食堂。
青山禪院除有壯麗的大雄寶殿之外,還有護法殿、青云觀、五祛觀、諸天寶殿、望月亭、方丈室、居士林、地藏菩薩殿、牌坊及山門等建筑。
沿杯渡花園西行,即可到達海月亭。亭上橫書”海銜明月”,亭旁則有”白云白鳥飛東去,青史青山自古今”的聯(lián)句。稍上,有寫有”杯渡遺跡”的牌坊。入內(nèi)有法堂,上有藏經(jīng)閣,中央放置杯渡禪師的石像。堂后有杯渡巖,巖石上建有一小庵,庵額為”杯渡禪師”四字。相傳此庵為杯渡禪師的弟子所建,名為”杯渡庵”。